媒介宝库频道
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媒介宝库栏目--->媒体杂谈-->详细内容 记者不“记” 何理之有 作者:佚名 日期:2001-6-4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r>   现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,也以勤记著称于新闻界。每次开会采访,他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记,而且速度极快。据说,他的采访本已积累逾千。即使现在已身居要职,仍然保持着这个良好的习惯,实属难能可贵。

  可是,现在记者不“记”,或者少“记”,似乎已成普遍现象、正常现象,而“记”或者勤“记”,反而成为罕见现象、反常现象了。去年我在云南参加一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,有一位人民日报女记者一直在埋头苦记,引起了与会者的惊讶,我在最后发言时提到了这一点,居然引来一片掌声,表示赞同。听着这掌声,我心里说不清是高兴还是苦涩。

  记者为何不“记”?细想起来原因颇为复杂。有人说,主要是现在对年轻记者要求不严,教育不力,不少年轻记者作风漂浮,怕苦怕累,采访蜻蜓点水,开会虚应故事,煞不下心来好好听,好好记。有的甚至到会上点个卯,领了材料就走人,全凭现成材料或打电话写稿。这确是事实。但是我觉得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。据我观察,记者不“记”还有两个重要的客观原因:

  一是现在开会,讲话、发言多半有现成材料,从头至尾照本宣科,一字不差,因此记不记都无所谓,有些讲话套话、空话、废话连篇,记了也是浪费精神,记者“记”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淡薄。

  二是现在许多会议或典型介绍都发“通稿”,记者拿回去照发不误就是,不需再记。应该说明,对通稿也需分析。重要的国务、外事活动为力求准确,防止报道失实和偏颇,采取发通稿的方式是必要的。问题是现在不少并不重要的活动或会议,甚至一个企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、座谈会、庆祝会、论证会等等也援例发起通稿来,并已“蔚然成风”。这种做法,无形中把记者养懒了,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。有的记者竟然可以一天赶好几个场子,不用费力就得各种好处。

  因此,记者不“记”,不是一个单纯的采访作风问题、敬业精神如何的问题,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党风、作风乃至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。仅仅责怪记者懒惰,是不公平的。